今年以来,敦操乡人民政府紧盯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樱桃谷鸭项目建设,把樱桃谷鸭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走进敦操乡灯台关樱桃谷鸭养殖项目场地,工人们正在辛勤的劳作,有的在砌砖、有的在砌堡坎,一旁的挖掘机正在轰鸣声中作业,现场工作繁忙而有条不紊的推进着。“我们这个项目是4月25日开工的,已经完成了挖土石方,现在正在进行鸭棚主体建设,该项目预计7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周天铭介绍道。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将建设4个标准化鸭棚,粪污收集池等配套工程,确保养殖过程高效、环保、可持续,聚焦打造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于一体的高标准养殖场,项目建成后每个棚可实现年出栏3万羽,4个棚共计出栏12万羽,该项目建成使用后,可带动周边群众5人在基地务工,每人月工资在3500左右,可实现户均年增收1500元左右。“我们依托龙头企业带头,构建‘企业+大户养殖’的合作模式,通过与贵州但家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提供种苗、饲料、技术和收购,实行订单农业,保障销路”敦操乡经济发展办负责人
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八卦村生态龙虾养殖基地,养殖户沐着晨光驾着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投喂小龙虾。近年来,当地依托生态优势和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秋日清晨,阳光穿过云层洒进武陵山脉腹地,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枫香坪村,养殖大户代礼发背着玉米粒向山上走去,海拔900米、坡度超60度的山坡上,茂密的灌木丛下不时传出猪群拱食、牛羊奔走的声响。不一会儿,随着“猪司令”代礼发在山谷间一声吆喝,成群的跑山猪从灌木丛中四处窜出,把主人团团围住,抢食玉米粒。 身材微胖、皮肤黝黑的代礼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憨厚朴实、勤快能干。1999年以来,他在建筑行业拼搏了10多年,积累了200多万元的积蓄。2016年,他从年迈的岳父杨泽武手中接过养殖场。“把养殖场管理好、经营好。”岳父当年的嘱咐始终回响在代礼发耳边。看着偌大的林间只有几十只牛羊,代礼发总觉得有点单调。多年沉浮在“商海”,他觉得要干就要干好,就要干出一番事业。突发奇想的他将圈养的两头母猪和育肥猪放归了山林,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放归林间的母猪竟与山中的野猪杂交,几个月后带回了24头仔猪,于是代礼发决定,围山搞养殖。“三面环山是陡崖,只有一面山体猪能跑出去,我就在这面山体加装了1.3米高的防护网,有2000多米长,围出了800多亩地。”在山上围出的林场就像一个口袋阵,
央视网消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进路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随着水产养殖的品类和数量越来越多,目前,福建已开始加强水产品深海养殖建设。 这两座大黄鱼深海养殖平台均放置于闽江入海处,水深已超过30多米,而且水质好、营养丰富,有利于大黄鱼的生长。 卢统辉介绍说,这种深海养殖设备让他和家人再也不惧怕台风了。 深海养殖平台,不仅预防台风造成的损失,由于机械化程度高,还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像这样一个大型机械化深海鲍鱼养殖平台,每年可以养殖鲍鱼40多吨。 记者在福建省马尾造船厂了解到,近年来由于深海养殖发展迅速,深海养殖平台的订单增加不少。从鲍鱼深海养殖平台“福鲍一号”到兼具参观、消费文旅功能的“闽投1号”,产品种类、功能逐渐丰富起来。 截至目前,福建省有关部门先后建设了10多个深远海养殖平台。今年,福建将全面完成44万口养殖渔排升级改造、新增深水抗风浪网箱100口,进一步拓展了水产品发展空间。
央视网消息:金秋季节,江苏各地的水产养殖基地收获满满,除了常规的淡水鱼虾蟹类,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淡水龙虾。虽然它的产量不高,但是却给当地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位于江苏扬州的一处生态农庄里,一大早,负责人张孝宏就带着工人来到养殖基地,开始一天的捕捞成虾工作。张孝宏介绍,这种淡水龙虾原产于澳大利亚,龙虾通体成蓝绿色,体型普遍超过10厘米。在几年前,他还是以养殖蟹苗蟹种为主,不过在一次农展会,他偶然见识到了这种虾的巨大潜力,便将养殖基地的30亩蟹苗塘改成了虾塘。他告诉记者,跟本地小龙虾相比,这种淡水龙虾经济效益更高。虽然这种淡水龙虾的经济效益高,但是想要养好它并不容易。为此,张孝宏通过不断地摸索、学习,终于研究出一套适合这种淡水龙虾在本地生长的秘诀。经过四年的养殖培育,张孝宏的淡水龙虾养殖越来越稳定,从一开始的保本逐渐转向了盈利。如今,张孝宏的养殖基地已发展到近170亩,综合年收入400万元左右。不但如此,养殖基地里还长期聘用了周边农民60多人,并传授他们水产养殖经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使特色优势羊资源转变成兴边富民的“拳头产业”,岗巴县重点培育发展25家养羊专业合作社。2018年开始,岗巴羊产品还进入到日喀则市最大的农贸有限公司,实现产品精细化、全产业链加工。岗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普琼:10年之前岗巴羊合作社基本上是零的状态,商品率的话可能就是10%,特别是通过合作社发展的话,岗巴羊商品率占到68.8%,下一步这个规模应该会越来越多。2021年,岗巴县羊产业总收入近6000万元,80%以上的农牧民参加养羊专业合作社。岗巴县门德村绵羊养殖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 尼扎:我们都是全村入社,共有78户305人。(合作社)经营状况还是可以的,比如2021年每户增收了15000多元。以羊毛原料为主的民族编织业也逐步兴盛。近两年,岗巴县陆续成立了7家妇女编织合作社。岗巴县岗姆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央拉姆:我们这里有卡垫、靠背、氆氇、邦典。这个叫邦典,我们就这样戴的。记者:很好看啊!五颜六色的。我们合作社的产品一年大概有多少的收入?岗巴县岗姆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央拉姆:去年,合作社收入达到55万多元。现在,辐射周边八个县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生态养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水产养殖“零排放”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期节目邀请宜昌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杨军,为大家讲解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9年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嘉宾简介:杨军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水产高级工程师,省农业厅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水产专家、省科技厅“三区”科技人才、全国劳模高广金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室志愿者、宜昌市标准化专家库专家。2016年至今,共发表论文33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4部,主持编写并发布省级地方标准3个,参与编写2个,获得发明专利3个,实用新型专利21个。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01什么叫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是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何绪刚教授科研团队研发,并推广的新技术。该技术是在池塘中构建圈养装置,把养殖对象圈在圈养桶内养殖。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种植、养殖和务工,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当地总结的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三板斧”,但如何用好这“三板斧”,却考验着当地干部和群众。 有人胆子大,承包大棚当起了老板;有人敢于尝试,引进羊驼,尝试新品种养殖;有人则狠下心,从学徒做起,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砖雕师傅…… 在诸多尝试中,他们率先转变观念。思维的破局,无疑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动力。 魏过路:承包大棚当老板 干活更有拼劲了魏过路正在承包的大棚中忙碌。 三塬镇下塬村的人都说,魏过路胆子大,但其实她的心更细。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老公长期外出打工,她在家种地、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 2015年,永靖县三塬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在村里成立,占地3000亩。跟很多人一样,魏过路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后,便到示范园区来上班。 2016年,园区将建好的大棚向村民出租,吸纳他们入园参与经营,很多人都担心租大棚不如打工划算。但魏过路很细心,她观察后觉得园区有技术指导,销路也很好,而且干活时间自由。下午大棚太热她就可以休息,不用看人脸色。于是,她说服家人花了2万元承包了两个8
国际在线_读懂国际 点赞中国 | 央视频 | 环球网 | 中国网 | 中国科技网 | 新华网 | 中国日报网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由网友自由发布,本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沈阳玖禾威商贸有限公司
备案号:辽ICP备2025053143号-3